有人問蝸牛實證統計中所提到的股票價值應用為何?我想摘錄郭恭克老師所寫的投資魔法書中股價與公司價值的關係圖.雖然蝸牛有說股價不是單一人數操控的結果,而是集合眾人之力所呈現的一個結果,所以股價其實跟心理學有很大的關係.

未命名0522      

看看上面這張圖投資人想想過去投資時遇到一整個景氣循環是不是有相同的心態,那麼我們該如何克服這心態?

蝸牛想公司內含價值就是關鍵,再套用劣幣逐良幣理論,理論上知道股票價值的人,會保留價值高於市值的股票,而把市值高於價值的丟掉,所以重點也是知道這支股票是否是99.99成色的好股!

這邊所說的好股的判斷是根據基本分析而來,不過投資人緊靠基本分析只能挑的出大概還得配合其他方法才行!




劣幣逐良幣理論小故事~

 

劣幣驅逐良幣的情形,會發生在金銀複本位制之下。金銀複本位曾經被18世紀至19世紀的英國、美國、法國長期採用。由於金幣和銀幣之間的兌換比率是政府經由法律定下的,所以會長期穩定不變,但市場上的金銀之間的相對價格卻會因為供需法則而波動。若當黃金實際價值超過法定兌換率時,人們就會將手中價值較大的金幣(良幣)熔成金塊,再將這些黃金賣掉換成銀幣(劣幣)使用。經過這種程序之後,就可比直接用「金幣換銀幣」換得更多的銀幣。有時人們甚至會重複這樣的過程許多次,故市面上的良幣就日益被熔化而減少,劣幣則會充斥市場並嚴重擾亂市場秩序。(此處的「良幣」並非指單價高的貨幣,而是指相對於兌換率而言,較有優勢的貨幣。假設金幣兌銀幣的法定兌換率是1:10,若1個金幣熔化之後能換取超過10個銀幣,則金幣為良幣;若10個銀幣熔化之後能換取超過1個金幣,則銀幣為良幣。)

 

自從人類給金錢以一定的幣值時起,這一法則就起作用了。

 

追溯到古羅馬時代,人們就習慣從金銀錢幣上切下一角,這就意味著在貨幣充當買賣媒介時,貨幣的價值含量就減小了。久而久之,他們很快就覺察到貨幣越變越輕。當他們知道貨幣減輕的真相時,就把足值的金銀貨幣積存起來,專門用那些不足值的貨幣。這個例子說明:壞錢把好錢從流通領域中排擠出去了。為控制這一現象的蔓延,政府發行了帶鋸齒貨幣,足值貨幣的邊緣都有細小的溝槽。如果貨幣邊緣的溝槽被挫平,人們就知道這枚貨幣被動過手腳。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股價 價值
    全站熱搜

    台灣蝸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